王健林曾是中国商界的传奇人物,他的万达集团曾高调地宣称“一个亿只是小目标”。但如今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,昔日的风光早已不复存在,他不得不通过卖资产来化解债务危机。最近,他又卖掉了集团名下的48座万达广场,总价值高达500亿元。
曾经让人羡慕的商业帝国如今正在一步步被拆分,不少万达广场已经改姓,变成了京东、腾讯或阳光保险旗下的资产。
这次出售并不是偶然,实际上,万达从2023年开始就已经频繁地出售旗下资产。从去年到今年,万达广场的出售数量累计超过80座。有人调侃王健林是在“白菜价”卖楼,但背后是债务压顶的无奈之举。
截至2025年5月,万达商管的负债高达6000亿元,其中短期债务就有662亿元,而账面上的现金仅仅133亿元。面对这样的窟窿,大甩卖似乎是不得不做的选择。
让万达走到今日这一步,根子其实埋在了几年前。2017年,王健林还在带领万达在全球范围内“买买买”,酒店、影院、足球队样样都投资。然而,同一年国家对高杠杆地产企业的监管开始收紧,万达的扩张模式戛然而止。
商业地产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,万达广场的租金收入增速下降到个位数,空置率飙升。再加上电商的冲击,实体商场变成了网购的试衣间,万达的生意越来越难做。
2021年,为了融资,万达商管还签下了一份“对赌协议”:如果2023年底前不能上市,就得用高利率回购投资者380亿元的股权。结果呢,万达商管的港股上市四次失败,债主们纷纷上门讨债,涉及金额超过180亿元。这场债务危机让王健林不得不变卖资产还债,连私人飞机和游艇都拿去抵债。
更让人心酸的是,万达商管的轻资产转型并未缓解困境。所谓轻资产,就是万达不自己盖楼,只输出品牌和管理,赚取租金和管理费。然而,这种模式并未带来预期的收益,2024年万达商管的净利润甚至还下降了11.6%。
而华润、龙湖等竞争对手也在抢轻资产蛋糕,万达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。
这次打包出售的48座万达广场,其中不少是位于一二线城市的优质项目,租金回报率超过6%。这些项目本来是万达的“下金蛋的鸡”,如今却不得不割肉出售。这不仅是自废武功,更是万达品牌价值的进一步缩水。
王健林的这场“断臂求生”让人不禁联想到其他地产大佬的结局。恒大的许家印因债务问题锒铛入狱,乐视的贾跃亭则远走美国,至今未归。而王健林虽然风光不再,但至少他选择了面对问题,卖资产还债,没有让员工或投资人买单。
这种姿态,让他在舆论中获得了些许尊重。
目前来看,万达广场的出售确实缓解了部分债务压力,但远远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。截至2025年5月,万达商管偿还了部分短期债务,但整体负债仍高达6000亿元。珠海万达商管是王健林轻资产转型的核心平台,接下来的关键就是看它能否成功上市。
据可靠消息,珠海万达商管已经完成股权重组,太盟投资集团等投资人持股60%。这一步优化了治理结构,增加了上市的可能性。如果成功上市,万达的轻资产模式将迎来转机;但若再次失败,万达轻资产模式恐怕就彻底无望了。
万达虽然在债务危机中挣扎,但好在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或烂尾楼的情况。王健林的坚持让万达的员工和债主们至少还能看到一丝希望。
万达的困境是中国商业地产的一个缩影。从高杠杆扩张到轻资产转型,王健林的每一步都透露着商业环境的变化。曾经的“买买买”时代风光无限,但如今电商冲击和行业政策变化让实体商业举步维艰。
王健林的危机源于扩张过度,也源于市场的无情。
不过,万达的坚持还是值得肯定的。相比那些跑路的企业家,王健林至少选择了面临问题,即便是割肉求生,也没有让员工和投资人承担损失。这样的态度,的确让人对他多了一些尊重。
接下来,万达的命运将取决于珠海万达商管是否能成功上市。如果成功,也许万达还能有翻盘的机会;如果失败,王健林恐怕只能继续出售更多资产。对于万达的未来,我们只能拭目以待。
王健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风光的时候别太高调,落寞的时候也别太失态。万达从巅峰到低谷,是商业环境的变化,也是企业自身的问题。但不管怎么说,王健林至少守住了底线,没让员工和债主埋单。
这一点,值得尊敬。
可是话说回来,卖掉48座广场就能解决万达的问题吗?这些钱能补住6000亿的窟窿吗?王健林的轻资产模式真的能走得通吗?
真是个让人挠头的大难题。
王健林卖楼还债,虽然赢得了尊重,但为什么总感觉像是在拆自己的家?那些改姓的万达广场还能算万达吗?轻资产模式真的能救企业,还是只是一个拖延的手段?
大家怎么看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,万达的未来到底是生是死?评论区见!
嘉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